|
掬心书院、唐韵书院2025公益诗词班 《绝句班第3讲作业点评》 绝句第三讲作业要求: 采用渔阳绝句第三法,韵部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任选其一,题目自拟、诗句流畅、表达含蓄、立意清晰。 创作步骤: [起]第一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 [承]点明地点、人物实施行为和空间环境。 【起句]和【承句]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 [转]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 [合]紧抱问句(也就是第三句),做回答。 评审老师们辛苦了 绝句第三讲值班表 1~6点评老师:戒盈 7~12点评老师:墨问 13~18点评老师:时分 1~6点评老师:戒盈 1.竿随风月寄归心 学员15简爱 残阳浸水染波迟,石上垂纶影共移。 若问归心何以寄,一竿风月总相随。 戒盈老师点评:这首七绝用韵正确。以垂钓寄归心,笔墨清淡却余味悠长,堪称融情于景的佳句。 首句“残阳浸水染波迟”,“浸”字极妙,仿佛残阳不是落于水面,而是慢慢融进水里,连波纹都被染成暖红,“迟”字更拖慢了时光节奏,把黄昏的静谧写得绵密悠长。次句“石上垂纶影共移”,人立石上,钓线垂水,身影与竿影随波轻轻晃动,“共移”二字藏着无人惊扰的闲静,垂钓者的专注与水影的悠游浑然一体,画面感十足。 后两句转得自然,“若问归心何以寄”以设问破题,不直写乡愁多浓,偏说“一竿风月总相随”——原来那缕归心,早被系在钓竿上,伴着清风明月,随波漾荡。这里的“风月”既是眼前景,又是心头绪,钓竿成了连接乡愁与现实的纽带,淡语中藏深致,留白处尽是怅惘。 全诗无一字言“愁”,却句句见归思。残阳、水波、钓影、风月,寻常景致被赋予心绪,便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致,读来如饮淡茶,初觉清浅,回甘却久。 2.晚钓 学员02四哥 横舟野水日偏西,轻掷鱼丝晚笛低。 借问渔歌因甚起,金鳞满艓月临溪。 戒盈老师点评:绝句押韵正确。这首晚钓绝句,如一幅水墨小卷,淡笔勾勒间藏着渔趣与闲情,耐人寻味。 首句“横舟野水日偏西”,以“横舟”写泊船之态,“野水”点环境之幽,“日偏西”标时间之晚,寥寥七字,便铺展出水阔舟闲的暮色图景,起笔从容。次句“轻掷鱼丝晚笛低”,“轻掷”见动作之缓,“晚笛低”添声韵之柔,钓丝与笛音相和,动静相衬,将渔者的悠然情态刻画入微。 后两句“借问渔歌因甚起,金鳞满艓月临溪”,以设问承上,答语藏惊喜:原是钓得满船金鳞,引得渔歌自起,此时月光已临溪畔,为这丰收的晚景镀上一层清辉。“金鳞满艓”写渔获之丰,“月临溪”绘夜色之美,因果相续间,既解了“渔歌”之由,又以月色收束,让画面从暮色渐入清夜,余韵悠长。 全诗无一字写“乐”,却于舟、水、笛、鱼、月的交织中,尽显晚钓的闲适与收获的欣然,恰似晚风拂水,漾起细碎涟漪,清淡而有回甘。 3.瓷都陶瓷博览会 学员03蓝天白云 昌南盛会正当时,中外彩车呈靓姿。 欲问金秋何处去,陶瓷博览全球知。 戒盈老师点评:押支韵。但是第四句全字失律了,全(平)此处该仄。 这首咏瓷都博览会的七绝,紧扣盛会主题,以明快笔调勾勒出瓷都盛会的热闹与声名,颇具生活气息。 首句“昌南盛会正当时”,“昌南”点出瓷都景德镇(古称昌南),“正当时”点明盛会恰逢佳期,起笔直切题意,简洁明了。次句“中外彩车呈靓姿”,以“中外”显盛会的国际性,“彩车靓姿”绘出展会内外的热闹景象,画面感跃然纸上,让人想见展会的琳琅与活力。 后两句“欲问金秋何处去,陶瓷博览全球知”,以设问引发兴味,答语掷地有声——金秋赏玩好去处,当属这享誉全球的陶瓷博览会。“全球知”可改成遍球知(或者再琢磨一下。)三字既赞展会的国际影响力,又暗合陶瓷作为中华文化名片的深远影响,收尾有力,尽显自豪。 全诗语言通俗晓畅,如话家常却不失昂扬气象,从地域、盛况到声名,层层递进,将瓷都盛会的鲜活与盛名勾勒得清晰可感,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4.隅圃观广场舞 学员16榴莲 斜阳漫转彩灯辉,隅圃人随旋律飞。 试问霜华何所寄?心声合处即春归。 戒盈老师点评:这首七绝以广场舞为切入点,景、人、情浑然一体,尽显生活意趣,亮点十分鲜明: 炼字精准,画面鲜活:“漫转”状斜阳流动之态,“飞”写舞者身姿之轻快,“合”点心声共鸣之境,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彩灯映斜阳、人随旋律动的热闹场景,动静相生。 立意巧致,意蕴绵长:前两句铺陈实景,后两句以设问转出“霜华寄心声”的感悟,将中老年舞者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春归”的意象中,既贴合“霜华”(代指年长舞者)的身份,又传递出温暖积极的基调。 格律工整,用韵正确。音韵和谐:全诗平仄合律、对仗自然(如“斜阳”对“隅圃”,“彩灯辉”对“旋律飞”),读来朗朗上口,兼具格律美与感染力。 整体而言,诗作以小见大,将寻常市井场景写出了诗意与温情,是一首接地气、有温度的佳作。 5.歼十 学员28浮生若梦 谁说英雄渐暮迟,潜龙勿用待良时。 十爷岂是池中物,一战封神天下知。 戒盈老师点评:这首咏赞歼十的小诗,用做正确。充满豪情与张力,读来令人振奋。 首句“谁说英雄渐暮迟”,以反问破题,打破“英雄迟暮”的固有印象,暗喻歼十虽诞生后历经发展,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与战斗力,开篇便立起昂扬之气。 “潜龙勿用待良时”化用《易经》典故,既写出先进装备研发过程中厚积薄发的等待,也暗示其在蛰伏期的潜心打磨,为后续的惊艳亮相埋下伏笔,赋予装备以生命体的成长感。 “十爷岂是池中物”以“十爷”昵称拉近情感距离,“池中物”的比喻反衬其不凡的性能与潜力,凸显歼十作为国之重器的威慑力与超越性,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末句“一战封神天下知”则聚焦其高光时刻,用“封神”一词极言其卓越表现带来的震撼效应,“天下知”三字更彰显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收束有力,尽显霸气。 全诗将装备人格化、英雄化,融典故于激情,既见对国之利器的赞美,也藏着对国防力量的自信,短短四句,气脉贯通,感染力十足。 6.重阳 学员06菜菜 听秋四野尽商徽,饮菊登高思绪飞。 卌载乡音何觅处,梦中慈母唤儿归。 戒盈老师点评:此诗以重阳为引,寄寓深沉乡愁,语淡情浓,余味绵长。 首句“听秋四野尽商徽”,以“商徽”(古代乐律中属秋声的调式)喻秋声满野,既点出重阳时节的清寂,又以声传情,为全诗铺就凄清底色。次句“饮菊登高思绪飞”,直写重阳饮菊、登高的习俗,“思绪飞”三字宕开一笔,引出下文乡愁,过渡自然。 后两句“卌载乡音何觅处,梦中慈母唤儿归”,转笔写久客他乡的怅惘——四十年光阴流转,乡音难寻,唯有梦中慈母的呼唤,成为魂牵梦萦的慰藉。“何觅处”的茫然与“唤儿归”的温暖形成对照,将重阳思亲的传统意蕴,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人记忆,真挚动人。 全诗不着浓墨,却于寻常景致与细节中,将秋日萧瑟、佳节思亲、久客乡愁熔于一炉,末句“梦中唤归”尤见深情,读之令人心头发暖又泛酸,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妙处。 7~12点评老师:墨问 7.重阳归慈门 学员26徐小妞 霜铺坡垄玉茭肥,曲径穿林向竹扉。 何因脚步添轻快?堂上慈亲候晚晖。 墨问老师点评:作者首句大开手法,以眼前实况为起,此句作为铺设为下文埋下伏笔,看一下句式组合,首先提及霜铺后面跟上坡垄,坡垄一词组合物像明显偏窄,玉茭肥表达出,时间段的确认,应属于中秋,所以霜字偏急,承句顺承首句延伸出一定的动态,穿字向字组合比较到位,起承二句总体句读偏实,转句以问句顺应起承为递进手法,句式组合不够严谨,此处应句式组合增加一定密度,句读感稍松,尾句大合手法收笔,回答出转句所问,但是晚晖在此出现句式组合偏硬,整首作品作者思路清晰,立意明确,个别字词句式组合不够严谨! 8.重阳有感 学员21花落倾城 重阳佳节正当时,露菊繁开北雁辞。 欲问今朝谁共望,江台之上绿醪卮。 墨问老师点评:此作作者大开手法行笔,重阳佳节正当时阐明时间段,为深秋作为铺设句,承句顺承首句延伸作者所处实况为铺垫,有菊开雁去,起承二句有开门见山手法,眼前一亮之真象,转句顺应起承以问句为递进此处入戏,看出作者有孤单情怀,朋友多知己少之意,尾句大合手法回应转句所问,阐明江台上谁能与我同醉,江台一词组合不够灵活,整首作品读出作者心思细腻,渴盼知己共同浅酌之情怀! 9.盼台湾回归 学员09丹顶鹤 海纳百川孤岛汇,天尊地佑盼亲归。 何时续结根连蒂?兴国安邦立祖威。 墨问老师点评:作者起笔大开手法,海纳百川为词语,建议绝句中尽量避免,孤岛汇组合偏硬,句读感缺乏自然流畅自如之法,承句天尊地佑盼亲归,句式组合偏虚,咱们写诗填词句式组合尽量虚实结合手法精准到位,流畅自如为美,过实则滞,过虚则溃。转句顺承起承以问句为转,递进到何时归根连蒂,句式组合不稳,虽然现状没有回归,但是根一直是华夏。尾句为合回答问句又是出现兴国安邦词语,句读缺乏美感,整首作品作者思路清晰立意明确但是句式组合可待研磨提升空间较大! 10.郊外赏桂 学员30毛毛虫 野径苔封翠嶂围。碎金万点透人衣。 试看谁点秋光色,一夜西风巧弄机。 墨问老师点评:此作大开手法行笔,阐明作者眼前之实况下笔为铺设,封字漂亮,句式组合优雅可人,承句顺承首句延伸句意表明时间段应秋景碎金万点透人衣,句式虚实结合手法非常漂亮,转句以问句顺承起承二句为转而递进,点字虽然意不同,但是绝句可尽量避免重字,此处之点字可有很多字可替代,尾句一夜西风距离稍微偏大。 11.逢九九日 学员27文文 又逢九九上危矶,风卷霜枫雁影稀。 借问浮生谁不老,且携云气醉斜晖。 墨问老师点评:作者起笔大开手法,阐明时间段的动向,此处九九,危矶字词组合可待斟酌加研磨,承句风卷霜枫雁影稀,卷字组合不够灵活,此句顺承首句为铺垫,且看下文如何陈述,转句借问浮生谁不老,句式组合非常漂亮,此句为转与起承句明显距离拉开偏大,故细品有裂痕感,尾句看出作者心态豁然开朗,有飘飘欲仙,与世无争之态势,整首作品起承二句稍弱。 12.郊行问柳 学员01御风 东风拂醒岸边枝,新绿轻摇惹客痴。 若问春深谁最盛,垂丝万缕占芳时。 墨问老师点评:此作大开大合手法行笔,整体句式组合朴实而不失豪放,句式组合起承转合之法到位,合句垂丝万缕占芳时出彩! 13~18点评老师:时分 13.夜借红花生 学员16榴莲 更深寂寞偎朱颗,案侧唇间细品滋。 若得昔年人影在,何须灯下涨心池。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无误。 起句(更深寂寞偎朱颗):以“更深”交代时间,“寂寞偎朱颗”描绘夜中独对红花生场景,奠定孤寂基调。 承句(案侧唇间细品滋):延续动作细节,“细品滋”强化沉浸感,为转句设问铺垫。 转句(若得昔年人影在):假设性提问,“若得”引出对往昔的虚拟期待,符合第三法设问特征。 合句(何须灯下涨心池):直接回应转句,表达“人影重现则无需孤寂”的情感,完成问答闭环。此诗符合渔洋三法。个见!只需参考! 14.無題 学员31飞翔 長天欸乃雁南飛,載酒新廬自采薇。 頻蹙娥眉誰會意?魚來複去待人歸。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无误。 起承句:前两句写景叙事(长天雁飞、载酒采薇),营造隐逸氛围。 转句:第三句“頻蹙娥眉誰會意?”以设问转折,表达无人理解的愁绪。 尾句:第四句“魚來複去待人歸”回应设问,通过“鱼来复去”的动作暗示等待的孤寂,与第三句形成逻辑关联。 技法运用 该诗严格遵循渔洋第三法“设问+应答”结构,第三句的“誰會意”与第四句的“待人归”构成完整问答,语意连贯无断裂。‌个见!只能参考! 特提意:不要用大写字迹。 15.九日登梧桐有怀 学员16榴莲 重阳桂雨菊黄垂,试上云阶收坠枝。 若得仙山长系马,寒侵袖底知为谁。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自解 描绘了登高怀远的场景,融入桂雨、菊黄等典型秋日意象,结尾以“寒侵袖底”的设问深化情感。‌ “重阳桂雨”“菊黄垂”点明时节,“云阶”“坠枝”营造登高望远之景,末句“寒侵袖底”以触觉暗示孤寂,设问“知为谁”留白。 ‌符合渔阳第三法“转结句以问作结”的要求,通过“若得仙山长系马”的虚写,与结尾实景形成张力。个见!只能参考。 16.山居 学员08好雨 清溪婉转过门前,桃李缤纷彩蝶翩。 山野虽贫非市井,柴扉草舍亦陶然。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无误。 起承句:描绘山居美景,清溪、桃李、彩蝶等意象生动,符合前两句写景的要求。 转合句:转入抒情,表达安贫乐道的心境,但“虽贫”与“陶然”的转折稍显直白,缺乏渔洋第三法追求的含蓄对比。个见!只需参考! 17.秋日迟暮 学员17黛染 溪云叠影渐星夜,野客登临石径微。 若问秋愁何所寄,空山落叶共心归。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自解。 前两句写景:溪云叠影、星夜初现,野客登临微径,铺垫秋日暮色氛围。 第三句设问:以“若问秋愁何所寄”提出假设性疑问,转向情感表达。 第四句作答:用“空山落叶共心归”回应前问,将愁绪寄托于自然景象,形成虚实结合的收束。符合作业要求!个见!只能参考! 18.普通饭食有感 学员13轻罗小扇 一道青蔬勾忆起,小时菜圃种瓜期。 待到成年知哪处,如今还可凭相思。 时分老师点评:问好学友,格律三四句好多字平仄不符。 观察植物生长的细节描写,体现成年后对简单生活的怀念,类似对传统农家味道的追忆。 整体通过青蔬勾起对童年种瓜时光的回忆,表达了成年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小时菜圃种瓜期”与“如今还可凭相思”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从具体生活场景到抽象情感寄托的转变。
|